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32465.html
崴脚之痛
比失恋还痛
足踝扭伤俗称“崴脚”,对很多每天只在平坦的地面走上几千步路的人而言,这不可能是常见损伤。但随着因为足踝扭伤找我咨询或者诊治的人日渐增多,我慢慢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损伤,即便你不剧烈运动,有时也难逃一劫。剧烈的跑跳运动确实是常见扭伤原因,但还有很多隐蔽且兼具破坏力的“正常走个路而已”的情况:
1.穿着高跟鞋:鞋跟太高;赶时间走路太快;鞋跟卡住了;踩坑里等
2.下台阶脚踏歪
3.地上太滑,滑一跤
4.不留神,脚踩空了
不管哪种原因导致的扭伤,扭伤程度有轻有重。受伤轻的,能继续走路,会轻度足踝不适,休息几天就能康复。情况严重的,会出现足踝肿胀、疼痛、无法正常行走。有些性格比较急躁的人,因扭伤后无法自由行走,甚至会出现轻度抑郁。
足踝扭伤了,该怎么办?
有些人不知道该干嘛,受伤当天,随便从角落里找出行气活血的药物招呼上,坐等恢复---结果第二天肿得更厉害。
有些人会自己冰敷,会去药店买膏药,然后窝在家里静养。
有些人会就近找医疗机构进行诊疗。大部分医生会对症予以:冰敷、放血、理疗、针灸、外用膏药等。也有些医生会说:没事,回去注意休息,千万不要动,肿消了就好了。
无论以上哪种处理,其实都在等待同一个结果:消肿+基本不痛+能走=好了。
按照常理来看,这好像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却忽略了时间因素,还有对“恢复”的本质认知很不准确。所谓时间因素是:怎么样实现最快最好的恢复?即根据当前情况,如何利用身体结构的规律,创造条件的去最短时间、最好的恢复。而“恢复”的本质应该是:足踝各结构组织状态和受伤前接近,另受伤前足踝能做的各种动作,恢复后都能做,且不会有任何不适。
不可否认,有一部分轻症,在常规的“消肿+基本不痛+能走=好了”治疗逻辑上,确实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实现很好的恢复。但实际情况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中重度的足踝扭伤会因为恢复不及时,成为陈旧性扭伤:虽然能走,但走起来总是一瘸一拐---很别扭;偶尔运动量大点足踝还很容易出现疼痛,更别说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的进行剧烈运动。有一些陈旧性扭伤,不管怎么外用膏药,怎么休整,7-8个月、甚至一两年还是这种情况。更有甚者,虽辗转多家医疗机构治疗,却出现了小腿肌肉萎缩,情况愈下,对走路都产生恐惧。更让很多患者无尽烦恼的是,足踝已经恢复到没有疼痛,也能正常走路,却动不动,稍微脚底下硌一下,或踩在小坑里,或正常的下个小台阶,脚就扭到了。总感觉脚踝很稳,不听使唤。在“消肿+基本不痛+能走=好了”这个逻辑下,这些足踝扭伤达到所谓的恢复后出现的情况,恰恰说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康复,这给很多病患带去非常大的健康困扰,特别是对爱运动者尤甚。随着医疗认知与技术的不断提升,一些很有名的下肢足踝领域专家就说:一次足踝扭伤,没有很好的康复,就是终生扭伤。这并非危言耸听!
有时,事物给我们呈现的是现象,如果只停留于现象,就会一直处在迷雾当中。想要看清,就必须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
足踝扭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是:足部的肿胀,疼痛,无法承受体重去运动。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常规治疗,通常是:局部理疗膏药招呼上--消炎消肿(但不会去深究为什么会肿,怎么更高效的消炎消肿),只要基本不疼痛,能走了,治疗也就结束了。即便不结束,在这个治疗逻辑上看,接下来也没什么可治了。因为是机械的运用这些方式方法,临床恢复速度也很难让人满意:
1.消肿的恢复周期在5-10天(明显解决问题的效率偏低,无法短期实现高标准的康复)
2.治疗-恢复15-25天,仍然无法正常的跑跳,一跑跳就会踝关节疼痛,或者总觉得踝关节很僵硬;有时稍持续性高强度运动后,又会出现轻度踝关节肿胀。
从治疗结果可以看出,这个治疗逻辑是不完整的,并没有真正高效解决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就无解了呢?如果去探究本质,立足本质去思考解决方法,是否会有新的思路?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治疗呢?
本质问题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透过肿胀的表象,搞清楚足踝扭伤后,到底伤在了哪里?我们的身体到底因此发生了什么?
1.筋膜、肌腱、韧带撕裂伤
中重度的扭伤,通常都会有这些软组织的损伤,这些软组织的撕裂损伤(更严重时,还有断裂的情况)会进一步导致以下问题:
(1)这种撕裂伤会引起急剧疼痛,在受伤时刺激启动我们的保护机制,导致足趾-足踝-小腿--甚至整个受伤侧下肢肌肉筋膜收紧-张力增高。这本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在受伤后的恢复期,如不能及时把这种紧张放松下来,这会成为阻碍加速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如果我们的下肢筋膜、韧带、肌肉过于收紧(形成持续的高张力状态,整个受伤侧下肢会很紧张、很僵硬),会使下肢的血液脉管受到压迫,进而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到抑制,这非常不利于下肢血液的高效循环(即下肢末端血液的高效回流---心肺出来的新鲜血液的及时注入);而下肢受伤启动自我修复机制后,就是需要高效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炎性物质的吸收,实现新陈代谢的恢复。这就是下肢筋膜-肌腱-肌肉的持续紧张状态,会大大阻碍受伤后恢复速度的原理。
(2)受伤的筋膜/韧带/肌腱恢复得越慢,越会导致大面积的瘢痕修复,这类修复会大大影响其延展性-柔韧度、形成局部的粘连。最后的后果是:踝关节周围变得很厚实(甚至有肉眼可见的脚脖子变粗);踝关节很僵硬-灵活性变差,即正常的跖屈、背伸、内翻、外翻功能都或多或少受限。这种功能受限的结果是:运动过程中总觉得踝关节发僵,影响正常的运动发挥;剧烈运动后,踝关节容易酸痛疲倦;同时这也会是运动过程中再次受伤的隐患。值得补充的是:根据下肢足踝力学传导,当踝关节功能受限,意味着踝关节的减震减压能力;对地面-踝-膝之间的力的高效传导都将大受影响(类似一栋楼房的地基塌陷,地基以上的楼层就会被影响)这会直接加剧膝关节的代偿受力,导致同侧膝关节的加速劳损,形成同侧膝痛,甚至会向髋关节和腰传导这种影响,形成髋与腰的慢性疼痛。
本体感觉
的输入
(3)严重足踝韧带肌腱的损伤还有更深层的影响。人的韧带/肌腱是我们深层本体觉感受器的重要分布区。所谓深层本体感觉,譬如对踩在不同地面状态所感受到的震动及足部偏歪产生的牵拉都是韧带肌腱的感受器来产生感觉信息,然后将感觉信息传导给中枢神经,然后中枢神经会根据输入的信息,发出对应的指令调整我们身体,调整髋-膝-踝去适应地面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韧带-肌腱受到严重损害,那么足踝就无法很好的觉知地面信息,觉知足部的位置情况,也不能很准确的确定足踝踩在地面时,足踝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因此,也就不会有对应的信息传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也就无法及时产生对应指令,对足踝-膝-髋、甚至整个身体产生高效合理的反馈控制。这时,路面稍微有异常,足踝特别容易“不知发生了什么”的扭伤。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足踝扭伤后,若没有加快修复,尽可能得减少瘢痕修复,同时及时进行本体感觉的康复,易于形成习惯性扭伤的内在机理。
2.足踝软组织中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某种程度而言,血管破裂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足踝扭伤后期的恢复速度。因为血管的破裂出血,会直接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失常;如果有较大量的出血,不能及时被吸收、循环回流,还会在局部形成瘀血。瘀血会在局部堵塞脉管通路,会进一步加剧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大大减缓受伤局部新陈代谢的修复。如果瘀血没有被及时软化吸收,就会逐渐凝固-硬化,在局部形成一些僵硬的结块,这会在更长的时间里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非常不利于足踝扭伤的最佳康复。
发炎肿胀
3.受伤后的炎性反应
足踝扭伤后,会引发受伤局部的炎症,形成局部的发热、肿胀、疼痛。炎性反应的本质是自我保护及修复的启动。这种修复有最佳时间的限度,理论上越快速的修复对身体而言更好,意味着遗留更少的问题。就像我们的手被砍一刀,越快的修复,越少留下疤痕。上面提到的韧带、肌腱、软组织的修复也是如此。此时最理想的循坏模式是:产生的炎性物质能很快的吸收循坏掉,新鲜的血液能很快的进入受伤部位,促进机体局部高效率的新陈代谢。但因为足部处于人体的末端--整个身体的下位,血液的循环速率本来就慢很多。加上不及时的处理,及后期治疗的不合理,极易导致不良修复,会在受伤部位形成很多瘢痕,或者纤维化组织,这导致这些软组织会失去原有的最佳的柔韧第与延展性(这和上文提到的筋膜-韧带-肌腱的自身损伤修复类似)。但又不得不说,不管多好的修复,都会多少存在软组织的粘连,瘢痕修复,最终会导致筋膜、韧带延展性、韧性变差。所以炎性反应要及时控制,但最关键的是要改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
4.足踝骨关节的紊乱、位移(特别是后足-中足的关节)
足踝上有33个关节(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关节,但对我们的行走站立意义重大)。通常最容易出现关节紊乱的关节是:踝关节与跗骨间关节(又以距下关节、舟距关节、跟骰关节为主)。表面上看,我们足部的很多关节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关节结构,足部关节似乎也就没有太多作用。但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让我们从手的结构来寻找启发。我们的手非常灵活,能做各种复杂动作,主要是因为手有很多小关节,来提供手指更多位置结构的改变,从而为各种复杂动作的的完成提供结构基础。足部的小关节从人类进化之初来看,也是和手部等同灵活的,只是后来进化到直立行走,这种足部的多关节结构,为适应不同的地面而适应性进化,同时为更好的吸定地面,支撑人体上身更平衡协调的行走,足部关节的灵活结构为了整个人体的稳定支撑,慢慢丧失了结构的更多灵活性。最终足部逐渐兼顾了稳定与部分灵活两种属性,形成了今天足部的这种关节结构特点(足踝扭伤会破坏这种结构特点的平衡)。而在人体正常的步态模式中,身体重量在从后足(足跟)-中足-前足推动时(即承受体重走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一个足部关节的紊乱,这种推动就会产生卡顿,不顺畅,这将直接影响足部完整步态周期的完成,我们的足踝下肢就会启动代偿去完成步态。这进而会导致以下结果:
(1)走路容易脚痛/或者觉得走路很别扭
(2)因足部关节卡顿不灵活,从而通过更多的屈膝完成步态,膝关节会逐渐因此产生疼痛
(3)如果是通过更多的屈髋,或者向前送髋完成步态,就可能会因此导致同侧的髋关节不适、腰痛等
5.足踝骨骼的骨裂或骨折(严重扭伤的情况)
足踝扭伤后,医者必须要通过问诊还有综合查诊评估足踝骨骼的状况,情况不太明确时,一定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也就是说,足踝扭伤系统治疗前一定得排除骨折骨裂的受伤情况。如果有骨折或者骨裂治疗,治疗思路就不一样了。有骨折情况的足踝扭伤,恢复周期会更长,需要介入的治疗也会有更明确的阶段性。
6.身体重心的偏移
恢复时间拉得越长的足踝扭伤,越容易形成身体重心偏移的问题。因为足踝扭伤后,由于疼痛刺激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患者会刻意将身体重心偏向没有受伤的那侧,以减小受伤侧的体重压力。时间一长,即便受伤的足部已经没有疼痛,但我们的身体还是会习惯性的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很容易继发如下问题。
(1)从体态上看,导致高低肩、骨盆平移影响形象;走路时也会或多或少会有左摇右摆
(2)在以上体态模式下,会逐渐因为身体左右两边肌肉张力不同,形成颈肩腰背的疼痛
(3)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身体重心偏向的那侧,因为长期受到更多体重的压力,会使被压迫侧的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腰椎受到更多的挤压磨损,因此会更快的退化,形成相关的肌肉骨骼的疼痛问题。
综上认知,可以发现,足踝扭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足踝扭伤患者,千万不要小看足踝扭伤,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进行妥善康复;作为医者,切不可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知,机械的运用“消肿+基本不痛+能走=好了”的治疗逻辑去治疗,然后自欺欺人的觉得“已经完全好了”。
回归到本质和原理,我们会发现,这远远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要想真正彻底高效地解决问题,必须紧扣“扭伤后,身体发生了什么”去把握问题,根据问题本质去梳理内在因果逻辑,从而灵活运用方式方法,标本兼治的解决问题。
那么,标本兼治的解决问题的逻辑与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受篇幅限制,见下一篇---足踝扭伤的治疗篇。什么时候写出来?我想,当这篇文章阅读量到时,应该能写出来了。但这么长的文字,阅读量到,好难啊!也许半年?一年?更久?所以估计不用急着写....
.
发现规律-遵循规律-传播价值
笑纳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