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野外环境,
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崇山峻岭、热带雨林还是茫茫戈壁?
其实,野外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
暴雨水灾可以让一个城市瞬间变成野外。
面对变幻莫测的野外环境,
大多数人都会不知所措,
这源于我们平时缺乏对野外环境及野外急救知识的了解。
都说实践出真知,
最近,小安君听了一位一线救援医生的现场讲解,
受益良多,这些经验是书本上和百度上学不到的。
现在,我要无私的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
专家简介
赵强
医院急诊外科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讲师
美国心脏医学会BLS导师
国际创伤高级生命支持
ITLS导师
深圳公益救援队医疗辅助
队副队长
01
野外环境有哪些?
野
外
从上面的场景不难看出,
野外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
难以及时取得完善的医疗照顾,
恶劣的环境,
有限的设备资源。
所以,
在野外我们需要想到更多,
还需要做到更多!
城市,被我们忽略的野外环境
年7月19日,
湖北荆门市普降大到暴雨,
局部地区降雨量逼近历史同期纪录。
多处房屋被淹,河堤漫水,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用,
转移灾民2.6万人。
暴雨让一个城市瞬间变成汪洋大海,
这时的城市就成了野外。
除了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定义野外环境,
还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定义,
当从事故现场到达有效医疗机构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
就可以定义为野外。
02
遇到此情况,你会如何施救?
短片里,一行四人在山地骑行过程中,
一位骑行者不慎发生滑坠事故。
这个事故如果发生在国内,
我们该如何施救呢?
多数听众的第一反应是拨打/求救,
赵老师告诉我们,
医生和警察都上不去,
能上去的只有消防官兵和民间救援队。
以深圳公益救援队为例,
每年的救援行动平均20次。
近日,有6人迷路,
救援依靠的是山友对路线的熟悉和定位。
所以,
出行前我们应该牢记当地民间救援组织的电话。
你发现背部是这样的
这是一起滑雪事故,
滑雪者滑落撞击到树上,
背部受到严重磨损并且伴有血肿,
幸运的是,他身穿盔甲。
现在首要的是为患者清洁伤口,
尽可能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内伤因素,
所以,要花一段时间观察确定患者:
有没有严重的系统损伤,
有没有不稳定的肌肉骨骼损伤。
需要拔出来吗?
这看起来很容易去除,
首先要清洁表面,
但不要用注射器将液体压入穿刺部位,
这将使细菌进一步进入组织。
这些碎片将携带细菌穿过软组织层,
感染的机会会很高。
如果有条件,
应立即开始感染的治疗,包括热浸和抗生素。
在野外遇到这种情况,
如果不拔出来,把伤者抬出来需要6天,
如果拔出来,伤者自己可以走,3医院。
哪个损失更小?
赵老师通过真实案例和现场演示为我们生动地讲解:野外急救核心理念——伤患评估系统(PAS)。
03
做好现场评估,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现场评估,不一定发生在现场,
也可能是在出发前及行动前。
出发前就要考虑目的地可能发生的风险,
如当地天气情况,需要带什么装备等。
当发生事故后,
作为救援人员要考虑下面这些问题:
现场什么情况,患者怎样受伤的?
到底是外伤还是自身的疾病?
内科问题还是环境问题?
严重的失温、中暑,甚至是野外生物的咬伤。
现场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根据上述情况来准备救援的装备。
一次救援行动所耗费的人力物力
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10℃左右的舒适气温环境下,
把一个伤员从米海拔的山上抬下来,
需要多少救援队员?
很多听众都给出了6-8人的答案,
然而赵老师的答案是24人。
他的依据是去年深圳发生的一个女性滑坠事故,
当时这位伤者颈椎高位损伤,
一只手麻木无力,
上肢不能活动。
当天晚上10点,
消防队和救援队共60人上去营救,
经过完善处置,
第二天中午12点才把伤者抬到山下安全地带。
所以,
每次救援行动前都要考虑患者人数、救援者人数,
以及需要准备哪些资源。
安全顺序有先后
首先要保障施救者自身的安全,
其次保障其他施救者的安全,
然后是现场吃瓜群众的安全,
最后照顾伤者安全。
为什么?
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故再添一件新的事故,
个人安全包括个人防护。
04
初始评估让你快速检查病人的三个重要身体系统
快速检查病人的三大系统: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没有脉搏——心肺复苏,
大出血——止血包扎,
没有呼吸——人工呼吸,
呼吸道有问题——清理呼吸道。
在野外,判断方法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比如在鳌太穿越路上,天气寒冷,七八级风,
徒步者穿着厚厚的衣服,
怎么判断有没有呼吸呢?
光靠看和听不能准确判断,
还需要通过触摸判断,
把手放在患者胸腹交界的地方,
感觉有没有起伏。
需引起要注意的是,
对于不同病患实施心肺复苏的顺序会有所区分:
溺水病人的施救顺序是:开通气道、人工呼吸、按压,
心脏病人的施救顺序则是先从按压开始。
05
根据问题紧要性逐个处理问题
做完首要评估之后,
还要对病人身体有个全面的检查。
通过触摸、听和感受,
肢体有没有肿胀、异常?
有没有很强的呼吸音?
触摸腹部有没有异常疼痛?
有没有既往史和过敏史?
饮食、大小便是否正常?
以及事情发生的经过等等情况,
都要记录下来。
关于生命体征的检查,
需要测量至少三组脉搏、呼吸等情况,
它会形成一个曲线,
借此可以分析出病人的病情变化。
通过这些检查,发现问题,
情况严重还是不严重?
伤情稳定还是不稳定?
经过处置,病情好转还是没好转?
需要紧急就医还是可以留在原地观察?
06
避免用高风险方法解决低风险问题
照片:美国海岸警卫队
“利大于弊的决策,来自清晰的病患评估。”
现在有一个趋势,
为解决低风险问题进行高风险救援。
因为现场人员无法区分情况是否紧急。
训练有素的救援队员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紧迫程度或限制来平衡风险和收益。
大多数边远地区医疗问题不会危及生命,
也不需要高风险的撤离。
照片中的直升机在阿拉斯加海岸的救援行动中坠毁,
刚刚从一艘船只救出的7名水手因此丧生。
直升机并不是高风险救援的唯一形式,
比如在崎岖地形的夜晚疏散,
在恶劣天气里穿越开阔的水面,
把病人从悬崖上拉下,
都是高风险救援的形式。
07
在偏远环境里受伤的可能性不会更高,
但是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人们经常认为风险是概率的简单函数...“有什么机会?”
这张照片来自落基山脉的尸体复原。
相比冰雪覆盖的人行道,
徒步者在雪山上摔倒和坠落的概率并不比前者高,
但其后果更具破坏性,因此总体风险要高得多。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
像城市中无关紧要的水泡等轻微医疗问题,
如果发生在边远地区,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有位户外领队在一次野外活动中,
发现金环蛇的踪迹,遂决定马上撤离。
他们被金环蛇咬伤的几率不大,
但一旦被咬伤后果将是致命的。
降低风险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
包括处理概率和后果。
无论你做什么:
都要避免高概率事件,高后果事件。
看到这里,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也是半个野外急救专家了,
首先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然后请在每次去野外之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的急救包好用吗?
去哪里?
热带雨林?
沙漠?
高原?
航海?
我们要
根据不同地点准备不同装备物资,
根据当地气候准备不同装备物资。
根据不同风险准备不同装备物资。
小贴士:野外环境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每个户外人都应该掌握基本的野外急救常识,学了也许一辈子用不上,但一旦遇到问题,这些技能将在关键时刻挽救我们的生命。
那么,从哪可以学到专业的野外急救知识呢?除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