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荨麻疹

时间:2017-3-16 20:52:11 来源:软组织感染

我是医院梁子赫我院将在12月22号在石家庄举办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   荨麻疹发生部位可局限于身体某部,也可泛发于全身。如果发生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喉头粘膜受侵则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1.风热犯表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束表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3.血虚风燥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4.肠胃实热风团色红,成块成片,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1.基本治疗   治则:风热犯表疏风清热。只针不灸,泻法;风寒束表散寒解表,针灸并用,泻法;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肠胃实热清热泻火、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以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   方义:曲池、合谷属手阳明经穴,通经络、行气血、疏风清热;血海属足太阴经穴,有养血、凉血之功;膈俞属血会,能活血止痒,与血海相配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三阴交属足太阴经,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养血活血、润燥止痒。   加减: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疏风清热、调和营卫;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疏风散寒、调和肺卫;血虚风燥加风门、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润燥祛风;肠胃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清泻胃肠、通调腑气;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调理冲任。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风寒束表者可在风门、大椎加用灸法。急性者每日治疗1~2次;慢性者隔日1次;荨麻疹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可于每次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治疗。

2.其他疗法   ⑴皮肤针:取风池、曲池、血海、夹脊穴。中强度手法叩刺,至皮肤充血或隐隐出血为度。急性者每日1~2次;慢性者隔日l次。   ⑵三棱针:取曲泽、委中、大椎、风门。每次选用1个四肢穴和1个躯干穴。曲泽或委中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1cm左右深,使暗红色血液自然流出,待颜色转淡红后再加拔火罐10~15分钟;大椎或风门穴用三棱针刺0.5cm~lcm深,加拔火罐,留置10~15分钟。   ⑶拔罐:取神阙穴,用大号玻璃罐拔之,先留罐5分钟,起罐后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以用闪罐法反复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   ⑷耳针:取肺、胃、肠、肝、肾、肾上腺、神门、风溪。毫针浅刺,中强度刺激;也可在耳背静脉放血数滴;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⑸穴位注射:取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大推、膈俞等穴。每次选用1~2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或自身静脉血加人抗凝剂量注入,每穴2~3ml。      李某,女,30岁。3小时前双下肢突发数个小风团,奇痒,用手抓后,痒感更甚,风团逐渐变大、增多,瘙痒的范围也迅速扩大。查:双下肢及背、胸等部位有散在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疹块,高于皮肤,表面发红,有的已融合成片。诊断为“急性荨麻疹”。遂针刺双侧曲池、血海。针刺得气后患者即觉奇痒减轻。10分钟后,疹块开始退色,变白变平,由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红环,最后完全消退。12小时后,上述症状又一次出现,重复上述治法,20分钟后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随访,未再复发(吴凤伟.针刺治疗急性荨麻疹85例。山东中医杂志;18(5):)。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4次的治疗即能退疹止痒。   2.对慢性荨麻疹应查明原因,针对慢性感染灶、肠道寄生虫、内分泌失调等原因给予相应治疗。若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应采取综合治疗。   3.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过敏性物品及药物。忌食鱼腥、虾蟹、酒类、咖啡、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想了解更多医学培训资料,







































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海口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cvm.com/jbzz/688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