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材,大破坏罕见致病菌的致病原因却并不

时间:2020-10-25 13:35:20 来源:软组织感染

来源:SIFIC感染官微

作者:姚雨濛金文婷马玉燕

一、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33岁,上海人,-01-02收入感染病科。

主诉:双腋下及腹壁红肿疼痛2月余。

现病史:

年9月为减肥美体,至私人诊所行穴位皮下“埋蛋白线治疗”。10月初,“埋线”处出现红肿、硬结,伴疼痛,不伴发热,自服头孢菌素治疗无好转。10月中旬,各红肿硬结增大,左侧腋下包块自发破溃,伴瘙痒、疼痛,医院门诊就诊,予青霉素静滴5日(剂量不详)及外敷膏药(成分不详)2-3周,效果不佳。11-25我院门诊就诊,查血常规:WBC6.6*10^9/L,N71.5%,ESR33mm/H,CRP2.5mg/L,PCT0.04ng/ml。11-29超声引导下右侧腋窝皮下包块穿刺抽液:抽出15ml黄色脓液,送检微生物涂片+培养。家中自行换药。12-18脓液分枝杆菌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12-30门诊复诊,双侧腋下及脐周、下腹部多发硬结较前进一步增大,双侧腋下及下腹壁伴溃破。-01-02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胃纳、睡眠、精神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既往史:否认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二、入院检查(-01-02)T37.0℃,P98次/分,R20次/分,BP/83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双侧腋下可及片状红肿(长径约5cm),伴触痛,局部伴破溃、少量流液,下腹壁多处条片状红肿(最大处范围约5*6cm),伴触痛,局部伴破溃、少量流液,脐上可及直径4cm一包块,有波动感。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殊。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WBC4.94*10^9/LN72.9%,Hbg/L↓,PLT*10^9/L↑;炎症标志物:ESR31mm/H↑;hsCRP0.9mg/L;PCT0.03ng/mL;生化:Alb44g/L,ALT/AST:9/14U/L,sCr:49umol/L;隐球菌荚膜抗原:(-);G试验:10pg/ml;细胞免疫:正常范围;胸部CT平扫:两肺未见活动性病变。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三、临床分析患者青年女性,无明确免疫抑制基础,接受穴位皮下“埋线治疗”后起病,呈慢性病程,表现为多发手术部位皮下的红肿硬结、脓腔形成伴自行破溃及疼痛,血白细胞和中性粒比例、C反应蛋白均正常,血沉轻度增快,先后予头孢菌素和青霉素抗感染治疗,以及局部外敷药物治疗,均无效,脓液培养报告“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考虑慢性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较明确,需完善影像学评估病灶侵犯深度,更重要的是需对病原体进行鉴别:非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慢性病程,无中毒症状,右侧腋下穿刺脓液培养提示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诊断较为明确,为除外标本污染引起的假阳性,需复查各部位病灶脓液分枝杆菌培养。皮肤软组织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中,以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等快生长分枝杆菌较常见,需进一步完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以指导抗感染药物选择。细菌混合感染: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皮肤软组感染诊断较为明确,但病灶内有可疑异物,且病程中外敷药物治疗,需警惕病程中存在葡萄球菌、厌氧菌等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且患者存在多处病灶,每处病灶的致病菌是否相同仍待明确,需反复送检各处伤口的脓液行涂片找细菌及培养,除外混合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慢性病程,无基础疾病,皮下“埋线治疗”后起病,局部脓液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病不考虑。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01-02体表肿块彩超:腹壁皮下多发囊实性占位,考虑脓肿形成,其中脐上部团块局部侵犯后方肌层。01-02联系微生物实验室,对-12-18我院门诊送检右腋窝脓液标本,培养出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要求进一步做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01-03综合分析病史,考虑皮肤软组织快速生长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大,予头孢美唑2gq12h静滴+阿米卡星0.6gqd静滴+阿奇霉素0.25gqd口服+多西环素0.1gq12h口服联合抗感染。01-03行左下腹壁脓腔穿刺,抽取黄色浓稠脓液约2ml,送检微生物涂片及培养。01-03脓液涂片找细菌、真菌、抗酸杆菌,均阴性;01-06脓液细菌、真菌培养:阴性;01-06入院前脓液分枝杆菌MALDI-TOFMS菌种鉴定:偶发分枝杆菌;01-07胸腹部软组织增强MR:考虑皮下多发脓肿形成。腋下病灶以右侧更大,范围约1.4cm*5.3cm*4.3cm。中下腹部皮下软组织内多发病灶,短径约2.6cm。01-10请整形外科会诊后,行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于右侧腋窝下脓肿表面、腹壁脐周多发脓肿表面分别沿脓肿长轴做切口,见到多量脓液及坏死组织涌出,取脓液及组织分别送培养及病理;01-11右侧腋下、腹壁上部、腹壁下部脓液分别涂片找细菌、真菌、抗酸杆菌,均阴性;01-11术中坏死组织病理:镜下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类上皮细胞反应,为肉芽肿性炎;01-14左下腹穿刺脓液(01-03送检):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01-15病理(01-10送检)补充报告:(体表脓肿)镜下见大量多核巨细胞,部分多核巨细胞吞噬异物,符合异物肉芽肿伴感染。抗酸(-),六胺银(-),网染(网状纤维轻度增生),PAS(-)。结核PCR检测结果为阴性。01-17术中右侧腋窝、腹壁上部及下部脓液mNGS检测均检出塞内加尔分枝杆菌(属于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序列术后每日伤口消毒、更换脓腔内引流纱条,继续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头孢美唑+阿米卡星抗分枝杆菌治疗。腋下及腹壁伤口周围红肿范围逐渐缩小,渗出极少,疼痛、瘙痒感减轻;01-17随访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范围,炎症标记物较前好转(ESR31→10mm/H,CRP2.5→0.5mg/L);静脉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诉大便稀薄,约3次/日,无腹痛、发热、水样便等不适,查粪常规+OB及粪培养无异常,予补充益生菌后症状改善。根据文献关于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的耐药监测数据,调整抗感染方案为:阿奇霉素0.25gqd+米诺环素0.1gq12h+左氧氟沙星0.4gqd。-01-20出院,上述3联抗感染治疗,嘱规律随访,伤口定期换药。出院后随访-02-02药敏结果回报,提示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米诺环素敏感,故继续原方案治疗。02-10手术切口完全闭合、无分泌物,多发病灶红肿、硬结好转,疼痛好转,无纳差、腹泻、关节酸痛等不适主诉。随访血常规、炎症标记物、肝肾功能均正常;04-21门诊随访,局部皮下硬结持续缩小,伴轻瘙痒感,调整为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口服(因米诺环素缺货);05-06门诊随访,病灶进一步吸收好转,目前继续口服抗NTM治疗中……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最后诊断:多发皮肤软组织感染:塞内加尔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诊断依据:患者青年女性,无基础疾病,接受穴位皮下“埋线治疗”后起病,呈慢性病程,表现为多发手术部位皮下的红肿硬结、脓腔形成伴自行破溃及疼痛,无明显全身。右侧腋下、下腹壁病灶脓液培养示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MALDI-TOFMS菌种鉴定为“偶发分枝杆菌”,体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组织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术中3处脓液病原学宏基因二代测序检出塞内加尔分枝杆菌。予联合抗非分枝杆菌治疗5月余,多处皮肤红肿硬结吸收,切口愈合。据此塞内加尔分枝杆菌所致多发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确立。六、经验与体会属于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MFC),为快生长分枝杆菌,是引起牛皮肤鼻疽的主要病原,也是创伤或整形手术后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机会性病原体,人类病例少见。在非洲以外地区,塞内加尔分枝杆菌分布环境不详。本例患者多处皮肤组织的感染源可能为私人诊所进行的穴位“埋线治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美也有着不懈追求,但侵入性美容操作或手术同样带来各类感染风险。普通人切不可因爱美心切,盲目到无资质的机构进行有创伤性的操作,而对于内科、皮肤科、整形外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和检验技师,也需要将非结核分枝杆菌这一大类较少见病原体纳入鉴别诊断范围,提高此类感染诊治的能力。除治疗本身外,由于疗程较长,可能存在抗菌药物无法耐受等情况,如何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理解与配合,也将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所幸本例患者依从性良好。更重要的是,本例患者接诊后,团队始终积极进行常规检测之外的分枝杆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针对这一罕见病原体选择药物,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周君,刘亚军,曹华琳.反复输血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4(12):82-84.

[2]李贤见,王长本,朱兴春.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35(6):-,.

[3]刘洋,崔若帅,马春娅,秦园园,杨璐,汪德清,潘纪春.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及无效原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8(13):-.

[4]杨小莉.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及对策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16(7):-.

编辑:豆芽审校:Bling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cvm.com/ysty/1222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