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对盆底肌的影响
产后骨盆痛是指产后妇女出现骨盆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种损伤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耻骨联合韧带松弛、断裂,患者常主诉耻骨联合处痛疼以及查体时耻骨联合距离增宽或上下错位。多发生在围产期,尤其多见于顺产产后,是妊娠期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耻骨联合分离?
耻骨联合,是骨盆正前方、左右两块耻骨之间,由纤维软骨及韧带形成的关节。耻骨联合周围的韧带和中间的软骨盘是保持该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其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的叫耻骨上韧带,下方的叫耻骨弓状韧带。耻骨前韧带由强韧的纤维交织而成,与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纤维相融,耻骨后韧带只有极少的纤维束,较为薄弱,容易发生松弛和断裂。
正常人耻骨之间有4~6mm的间隙,产妇在围产期间隙可以增加2~3mm的宽度,以利于胎儿的娩出,一般不超过10mm。通常认为耻骨联合间隙超过10mm时或耻骨发生错位时,则会出现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产后24h内出现的耻骨联合处剧烈痛疼,伴有局部明显压痛,部分患者可放射至腰背部、会阴部及腹股沟部,活动受限,如翻身困难、髋关节外展外旋活动障碍等。在仰卧位,患者的两腿会向双侧分开,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也要检查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可能会被连带影响。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
⑴孕期激素水平如黄体素等升高,造成骨盆韧带过于松弛;⑵难产、急产、阴道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等)用力牵拉;⑶顺产时头盆不正、先露异常,或产妇大腿过分外展,产时用力不当或用力过猛;⑷胎儿相对较大,第二产程延长,胎儿压迫骨盆时间过长;⑸某些产妇耻骨联合构造与健康人比较相对薄弱;⑹妊娠期间孕妇体质量增加过多过快,肥胖增加了骨盆底的负担。对于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患者,随着妊娠结束、孕期激素作用的消失,胎儿对骨盆的压迫解除,骨盆自然收缩,骨盆周围充血水肿逐渐消退,其中大部分病患在产后3个月症状有所缓解。
此病发生率较低,国外报道发病率1:~1∶,国内报道发病率为1∶,产后6个月内绝大部分患者可自然恢复,少部分发展为慢性疼痛。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的耻骨联合韧带出现松弛与断裂,进而引发局部血液障碍,引起疼痛和肿胀,最终导致耻骨联合处出现无菌性坏死。虽然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对孕产妇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孕产妇的日常活动、睡眠、甚至哺乳,增加产后忧郁症发生率,给产妇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耻骨联合分离的症状
表现:
①耻骨联合处疼痛明显,活动、翻身时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腰背部及腹股沟区疼痛,
②上下台阶、单腿站立、弯腰等时局部疼痛加剧,行走困难,步态呈鸭步;
③查体时,耻骨联合处压痛明显、拒按,耻骨联合处间隙增宽,髋关节外展及外旋活动受限,行骨盆挤压一分离试验时疼痛加重。
辅助检查,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超声及x线检查,核磁及CT也可用于耻骨联合分离的检测。临床上常用B超检测,能较好地分辨软组织,解剖结构显示清晰,不仅可以避免射线暴露,测量耻骨联合间隙宽度,还能显示有无耻骨错位,患者易于接受,且准确、方便及无辐射。耻骨联合分离依据分离程度将其分为:轻度(10mm~≤15mm)中度(15mm~≤20mm)重度(20mm)当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cm时,骶髂关节被波及的可能性就很大。耻骨联合分离的处理方法
1
卧床休息
多采用卧硬板床休息,对于产后疼痛剧烈的患者,此方法必不可少。但单采用卧床休息的方法,疼痛缓解治疗周期长,长期卧床可造成褥疮、肺部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2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
①采用的仿生物电技术疗法是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诱发肌肉做节律性的收缩和放松,缓解肌肉痉挛,放松肌肉,缓解疼痛。②电刺激可增加骨盆周围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淋巴微循环,增加局部供氧,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和消散,缓解骨盆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改善局部组织黏连,缓解疼痛症状。③较低频率电流可刺激组织局部释放内啡肽样止痛物质分泌,从而使疼痛缓解或消失。④运用较高频率的止痛电流,通过兴奋交感通路并抑制副交感通路,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低频电刺激是一种简单、经济、易于操作、且风险小的治疗方法。产后48小时可开始治疗,每天1次,一次30分钟,10次一疗程。
电刺激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恢复,缩短下床和出院时间,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和哺乳,提高生活质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