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在我们的日常诊疗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小朋友的外耳道有划伤的痕迹,而这些划痕大部分是家长给孩子“掏耳朵”留下的“痕迹”,甚至有家长弄得孩子耳朵出血而来看急诊的。通常,我们“掏耳朵”是为了清除外耳道的耵聍,那么耵聍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不是所有的耵聍都需要清理?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处理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耵聍?耵聍,俗称称为耳垢、耳屎,是一种外耳道内的疏水、保护性覆盖物。外耳道皮肤中的皮脂腺和耵聍腺的分泌物,与脱落的皮肤细胞、皮肤正常菌群及偶尔脱落的毛发混合形成了耵聍。耵聍的外观和质地差异较大,从几乎为液体状(“油耳朵”)到硬如石块不等。耵聍外观取决于其不同成分的比例、在耳道内的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越长,耵聍越硬),以及脱落皮肤细胞所占的量。耵聍的颜色也可以从深的暗红色、黑色到灰白色不等,并且每侧耳道内可能有不同颜色的耵聍。
图自:bigstocks
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避免水渍、感染、创伤及异物损伤的作用,而耵聍的苦味也能吓退误入外耳道的小昆虫,从而避免一些可能的伤害,所以少量的耵聍对人体是有益的,不需要清理。
正常情况下,耵聍是怎么被清除的呢?
外耳道皮肤的结构以及颞下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运动(如,咀嚼)等均有助于清除外耳道内过多的耵聍,但当这种“自净”机制受到阻碍、损坏或功能低下时,或者一些特殊情况下耵聍产生过多时,就可能出现耵聍蓄积(或耵聍栓塞),造成耳部疼痛和听力障碍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带孩子看医生了。耵聍蓄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耳道疾病
耳道疾病可发生于耳道的骨、软组织或皮肤内。常见耳道内出现新生物或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往往引起耳道皮肤的过度脱落,皮脂腺和耵聍腺的萎缩或肥大,导致耵聍蓄积。耳道狭窄
耳道解剖学变异较为常见,耳道过于曲折或耳道峡部过度狭窄容易发生耵聍蓄积;耳道多发感染或重度感染,或耳部手术后可造成耳道软组织狭窄,造成耵聍蓄积。耳道内毛发过多或耳道狭窄也可造成耵聍蓄积。耳道异物或不适当的清除盯聍
尤其常见于无其他疾病的儿童或年轻人,常见于使用棉签清除耵聍。图自:bigstocks
使用棉签清除耵聍,容易造成棉絮置入,形成耳道内异物,导致耳道内上皮移行及耵聍清除障碍;同时,棉签往往将耵聍推向耳道更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造成耳道完全堵塞。
助听器、耳塞及游泳耳塞也会堵塞耳道,长时间使用,也会促进耵聍蓄积。
耵聍过量产生
耳道局部创伤、耳道内水渍滞留、外耳道湿疹等等,耵聍的生成量超过了耳道清除耵聍的能力,造成盯聍蓄积。
上皮细胞移行不良
这是正常衰老过程的一部分。耳道皮肤的腺体趋于萎缩,产生更坚硬、水分更少的耵聍,这种耵聍移行出耳道的速度减慢,易形成蓄积。
耵聍蓄积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耵聍蓄积通常无症状。但在有些患儿,可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这也是患儿就医的主要原因:听力下降;耳痛;耳闷胀感;瘙痒;反射性咳嗽;头晕;耳鸣。出现耵聍蓄积后,清除耵聍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呢?
有3种推荐的治疗选择:耵聍溶解剂、外耳道冲洗以及手法清除。建议首选耵聍溶解剂,如果耵聍溶解剂治疗失败,再选择外耳道冲洗或手法清除。1
耵聍溶解剂对于无耳部感染、无鼓膜穿孔或无耳科手术病史的患者,使用耵聍溶解剂是安全的。最常用的耵聍溶解剂为矿物油制剂或过氧化氢制剂,疗程3-5日。需要注意的是,过氧化氢制剂不适用于外耳道皮肤干燥或过度脱落的患儿。图自:bigstocks
2
外耳道冲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耵聍清除方法之一,可联合耵聍溶解剂使用。外耳道冲洗应由经过培训的临床医护人员操作。3
手法清除通常比耵聍溶解剂法和耳道冲洗法更快捷,并且不会使耳道处于潮湿状态。手法清除也应由具备丰富经验和相应设备的临床医生进行。是不是所有的耵聍蓄积都需要清除呢?
不是。对于可以准确表述症状的患儿(年长儿童,可清楚表述自己的感受),如果出现耵聍蓄积,但是没有任何症状,不推荐清除耵聍;但对于可能无法表述症状的患儿(年幼儿童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儿),推荐清除蓄积的耵聍。怎样预防耵聍蓄积呢?
对于有复发性症状性耵聍栓塞病史(尽管行耵聍清除治疗每年复发仍多于1次)且耳部其他方面正常的患儿,我们建议每周一次使用浸过矿物油的棉球置于外耳道停留10-20分钟,对预防耵聍蓄积有一定帮助;如果可能的话,减少耳塞、游泳耳塞的使用或在夜间不使用助听器,也有助于预防耵聍蓄积。
同时,我们也建议每6-12个月由卫生专业人员对耳部进行常规清洁。医院儿科医生王阳医生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得儿科学硕士学位,之后于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得儿科学博士学位。医院之前,王医生在医院儿科中心工作,期间在门急诊以及儿童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神经专科等各亚专科轮转,擅长儿童急危重症的救治,以及儿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疾病的诊治。王医生拥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除了专注于儿童急危重症的救治,王医生还接受了危重患儿脑功能监测与评估、儿童基础重症支持课程等培训。此外,王医生在著名医学期刊,如《INTIMMUNOPHARMACOL》、《ChineseMedialJournal》、《国际儿科学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等发表数篇学术文章。王医生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灾害学组青年学组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儿童重症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