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我们能保持尊严吗

时间:2020-6-24 11:26:04 来源:软组织感染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03/6210224.html
医院订阅哦!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的生命哪怕只有一秒钟,是病人家属甚至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那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临终抢救,真的每一次都有必要吗?

魏则西的离世,让我们再一次   

这次因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陈大妈再次入院治疗。孝顺的儿女每天轮流请假陪着她、开导她,帮她树立信心,祈祷她像以前一样经治疗后能顺利出院。可她的病情呈进行性恶化,我和同事每天只能善意地哄着她:“陈大妈,您的病和上次没什么差别,会好起来的。”

  

时间久了,陈大妈慢慢觉察到了。有天晚上,她拉着我的手,问:“王大夫,我这次是不是出不了院了?”“没事的。您的病目前的确去不了根,但可以用药慢慢改善症状。”我劝慰道,“等有一天,肿瘤被攻克了,我们就可以替您去根了。”“王大夫,我要是真不行了,你可得早点告诉我。我不想受罪了,真的……”

  

后来病情的发展让我再也没有勇气欺骗陈大妈了。她持续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进行性恶化,并出现呼吸衰竭、中毒性休克。经家属同意,我们给老人行气管插管、体外呼吸机辅助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胃管和尿管、多参数心电监测,并积极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我们每天小心翼翼地替她翻身、拍背、吸痰、清除腹部结肠造瘘口处的大便……可陈大妈一直都没有醒来。她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插满了管子。她的孩子焦急地守候在病房外,甚至有亲人把从寺庙请来的平安符挂在了她的床头。

  

最后有一天,陈大妈的心跳停止了。她的儿女商议后决定放弃治疗,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去。回想起来,我的心里还是有些难受。虽然她一再说“我不想受罪了”,我还是让她受了很多罪。对一些疾病晚期且目前难以治愈、深受疾病煎熬的患者,他们是否有权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陈大妈的“含痛离去”,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凭借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拥有了延长生命的各种技术手段。于是,患者静静地躺在那儿,身上插着尿管、胃管、输液管;亲人们盼望着患者早日康复,焦急地守候在病房外……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幕了。对医护人员来说,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可是,我们征询过患者本人的想法吗?尤其是那些身患癌症的患者,他们肉体上不堪忍受的痛苦和精神上巨大的压力,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我们的善意欺骗也许会给患者带来深深的遗憾。他们在了解情况后想主动结束痛苦,坦然选择死亡,或许也不失为勇敢?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万人走向死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被拖延了的死亡。在我国,每年也有无数绝症患者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维持”生命。我们始终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但对一些长期忍受巨大痛苦且目前无法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否公平呢?

  

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患者其实并不能避免死亡,却要在临终前遭受难以忍受的延长死亡过程的医学干预。亲属自私地要求他们必须存在着,哪怕是植物人的状态。将自私的情感建立在亲人的病痛之上,这不是一种残忍吗?作为医生,我们也要求病人每天必须忍受痛苦,必须乐观地活着。我们违心地向病人隐瞒病情,甚至违背他们的意愿,给患者进行各种有创治疗,最终也没能给他们一份临终前的安详。

  

另一方面,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今天,医治癌症晚期患者往往需要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费用。对于年均收入才几千元的家庭而言,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可为了治好亲人的病,病人家属出于道义、责任,碍于社会舆论,他们负债累累。往往到无法负担时,他们才放弃治疗。可是,这些努力却不一定能换来好的结果。患者最终步入死亡,留下了大笔沉重的债务。逝者离去已是不幸,可活着的人由于违背患者意愿有创治疗,其后生活的艰难更令我们同情。

  

(作者单位:医院急诊科)

医者谈:愿通往天堂的路,少些痛苦

▲大多数临终病人痛不欲生,很想早点结束生命,一为自己解脱,二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这样的人中以文化水平高者占较大的比例。去年我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医院的妇产科主任,还只有50多岁,患卵巢癌化疗两年,在临终前强烈要求停止治疗。身为医生,她知道我们不能帮她实施“安乐死”,所以就采用拒绝治疗的方式来表达解脱痛苦的意图。了解到她的心思后,医护人员与她的家属商量后达成共识:不停止支持治疗,但首要的治疗目标是止痛。这符合现在的癌症无痛病房规范,也不存在“安乐死”的争议。一周后,病人安静、无痛苦地去了天堂。对此,家属也深表感谢。也许我们无法挽回生命,但我们有义务和能力帮病人减轻痛苦。

  

——医院王雪仙

  

  

▲我是一名行医50多年的老医生。半个世纪前,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相对落后,濒临死亡的患者多是顺其自然安详离去。没有人听说过“安乐死”、“尊严死”和临终关怀等概念。现在,医疗技术进步了,可死亡却越来越难,通往天堂的路越来越漫长。据报道,我国每年死亡近万人,其中有大约万是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人世的。最近,我有两位亲属都是晚期癌症,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而要求“安乐死”,但未能如愿。在气管插管、电击、人工呼吸机等生命支持系统的抢救下,将近一个月后,才相继离开人世。善待生命,健康地活着,安详地离去,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让病人无痛苦地离去,安详地走完人生,这符合生命的自然规律。

——大连王宗圣

  

  

▲去年夏天,我正在科室值班,突然闯进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人满头大汗,喘着大气对我说:“医生,我老伴刚才在家昏迷了,麻烦你派个人跟我回家采个血好吗?”原来,老人的老伴患胃癌多年,现在已到晚期,半年前决定放弃治疗在家休养。今天老伴再次昏迷,全家人实在是看不过去,还是想为他检测一下血生化,意欲继续挽留他的生命。当时的我感动不已,也为老人作了安排。至今,老太太那急切而充满哀求的眼神依然在我脑海里闪现。那眼神中,既有对医学局限的无奈,更有对即将失去的亲人的无限留恋。所以,我们在谈论临终关怀这个话题时,不仅仅要想到尊重、呵护病人,还要给病人家属更多的关怀和理解。毕竟是他们一直照顾着病人,身累心更累。

  

——医院刘梦柔

  

  

▲我曾是肿瘤科的护士长,目睹了许多患者临终的那种状态。我经常会想:临终的时候,病人最需要什么?我知道属于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需要格外的呵护和关心。许多患者之所以要求早解脱,往往是家人、医生关怀不到位。他们不愿成为拖累家人的包袱,又难以忍受疾病折磨。所以,照顾临终患者时,我总是慢声细语地讲话,轻轻地做治疗。发现有病人的情绪出现波动时,我会坐到他的床旁,听他讲讲心里话。我常常为我的患者感动,每次看到有人离去,心里都很难受。后来,我觉得自己不能老是沉沦在对患者的情感中,就对自己说:“他因疾病离开也是一种解脱。”这样,我的心里才好受一点。

 

 ——江苏医院吴丽华

  

  

▲患者和家属对“安乐死”都有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我在当班时,就遇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属:一种情况是病人患有不治之症,在来院途中已经停止呼吸,而家属还是要求医生竭尽全力坚持抢救,梦想着使冰冷的尸体复活。另一种情况则是患者得了绝症奄奄一息,本来医生通过积极施救还能挽回生机,但家属却因种种原因找借口放弃治疗。不管哪种情况,作为医生,都应该尊重生命,履行医者治病救人的天职,同时要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因此对临终患者,医生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处理,绝不能生搬硬套。

  

——医院林远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cvm.com/zztz/1118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