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3月4日下午,时间刚过两点,中国科大附一院(医院)特需门诊已经有不少拎着胶片的患者在诊室门口等候。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天坐诊的是上海六院的创伤骨科专家张伟。
创伤骨科主要诊疗范围是哪些?以后上海专家是否会在安徽常态化坐诊?记者有幸跟着张伟教授出诊,短短半天时间见到了各种小故事。值得期待的是,涵盖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30余个学科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医院)预计在今年十月开诊。
一眼“识破”患者受伤原因
“这手一看就是自己敲的,怎么了?不开心?”张伟一边听患者介绍病史,一边将胶片迅速插到读片机上。一句幽默的调侃,顿时让诊室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胡先生是因手部陈旧性骨折来就诊,病情并不复杂,但他非常焦虑。“现在哪里最不舒服?来,抬手握拳。”在进行了触诊之后,张伟给出了结论,“从片子上看没有特别大的影响,骨头不需要特别的处理,你不用再纠结了。”了解到胡先生并非从事体力工作,张伟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创伤骨科的诊疗范围相对较广,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骨折,但原因也各不相同。
在门诊,张伟总是有问必答,一刻不停地说着话。
一位戴着护具的患者小心翼翼地把胳膊放到张伟面前。“被打的?”张伟看了片子之后问到。
看患者有所顾虑,张伟解释说,“我只是想知道当时的作用力有多大。”
“当时很疼,不能动了,后来就打了石膏。”患者说。
“不用怕,把护具拿下来。”看了片子后,张伟开始对患者进行触诊。
“骨头就像一根圆柱,从CT上看,大部分已经长起来了,但是我们还要再拍一次最新的CT才能进行量化评估。”张伟让助手留下了患者的手机号码,等待影像结果出来后将通过远程会诊系统给出诊断结论。
将提升安徽创伤救治水平
“张教授,患者本人不能过来,希望您能给看看。”两位男子拎着CT片子走进了诊室,他们的亲人两个月前遭遇了严重的车祸,目前在外院就诊。
张伟快速翻动患者病史,在查看各项指标和影像资料后,抬头告诉患者家属:“现在距离患者受伤已经两个月了,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控制感染,维护脏器功能,等稳定了之后再考虑骨折的问题。”
患者家属听完之后一直眉头紧锁,希望能够进行转院治疗。张伟直言,患者目前转院存在很大的风险,建议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综合评估。
“因严重车祸导致多发伤的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大面积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不适合转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后,会在兼顾早期治疗的安全性和后期更高的治疗要求方面找到平衡点,让患者在当地就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这种急危重症的创伤患者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张伟说。
“今天的坐诊、手术只是一个开始。”张伟透露,按照工作安排,他们每两周会排出一位正高级职称的专家来安徽进行坐诊。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预计十月开诊
据悉,医院骨科是“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誉为“我国断肢再植的摇篮”,拥有断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组合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特色优势技术。创伤骨科在四肢及骨盆髋臼骨折的内外固定手术治疗方面,国内领先。
中国科大附一院(医院)副院长、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方诗元教授介绍,该院创伤骨科成立于年,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创伤急救中心,固定床位64张,年手术量达余台,各类手术技术均达省内及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对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临床经验丰富。此次通过与上海六院的进一步合作共建,在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领域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安徽创伤类疾病整体诊疗水平和处理创伤类疑难危重复杂疾病能力,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区域辐射能力,更好地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年6月,国家第二批立项项目“医院医院”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依托中国科大附一院北区创伤中心建设,这也是落地安徽的第二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共建将充分发挥上海六院在创伤类疾病的预防、诊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带动安徽创伤类疾病整体诊疗水平提升,让安徽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创伤医疗救治服务。
目前,共建双方正积极推进中心建设,涵盖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30余个学科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计划在今年10月正式开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文余康生/图
编辑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