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1、背景
2、相关因素:与操作者相关因素;与器材相关因素;与药物相关因素;与患者相关因素;与导管留置部位及留置时间相关因素
3、专家共识
4、案例分析
◆◆◆◆◆
34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专家共识
(一)严格执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最大化无菌屏障、手卫生、选择最理想的置管位置、皮肤消毒、每日评估导管的必要性五个措施。
(二)对所有进行导管穿刺及维护的人员进行培训,静脉治疗护士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三)对于年老体弱,尤其诸如糖尿病、恶液质及血小板极低等免疫极差的患者,应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保护和提高机体免疫力。
(四)密切观察置管局部皮肤有无红肿、触痛、分泌物等,监测患者体温,并记录。
(五)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外周静脉留置针,评估中心静脉拔除的必要性,遵医嘱做血培养获得病原学证据。
(六)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必须拔除导管,如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出现下列情况时也应及时拔除导管:菌血症持续超过48h~72h,局部皮肤或软组织感染,穿刺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等并发症,或抗生素治疗后再次感染。
(七)无菌纱布敷料每48小时更换1次,透明敷料及输液接头每7天更换1次,敷料潮湿、松动时及时更换。
(八)输注药物(液体)前,使用酒精用力擦输液拭接头至少15秒。
(九)加强患者及家属静脉导管留置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文章摘自:《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以上信息仅供专业人士阅读和运用
中护在线《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
本平台精心编辑制作,欢迎在线购买,谢谢大家支持~
全书共分五个章节,从肿瘤治疗现状概述、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概述、血管通路的建立技术与维护、血管通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化疗治疗的职业防护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包括外周静脉血管通路(PVC)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中心静脉导管(CVC)技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技术。血管并发症包括皮肤反应、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异位、导管阻塞、穿刺点渗液、导管夹闭综合征、药物渗漏。加入“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讨论群”,与全国肿瘤护理同行交流知识,同时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五点半,晚上八点准时分享干货!加群助小丽丽2.0版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