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医院刘嘉琳
ICU内获得性感染是指危重症患者在入住ICU48h后发生的感染。
由于ICU内患者具有基础疾病严重、住院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操作多等特点,使定植在呼吸道、尿道、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细菌更易发生侵袭,其感染发生率可高达50%~80%。
ICU内获得性感染主要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BSI,40%),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3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约占20%),手术部位感染(SSI,约占9%)。ICU内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菌和全耐药菌,由于这些高耐药菌群不易清除使其更容易在ICU内乃至院内发生耐药菌的交叉感染,造成ICU内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高达60%以上,最后导致患者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花费增加以及死亡率增高。因此,预防ICU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生以及耐药菌的交叉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在开展感染防控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多方合作体系,包括临床微生物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ICU等,这将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及时动态地掌握院内和ICU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接受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ICU内获得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1针对常见耐药菌建立和实施分级防控策略,以整体降低ICU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对于刚收治入ICU患者,根据所在院耐药菌流行特点、患者入科前所来自科室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临床疾病特点,进行耐药菌携带以及感染危险因素评估,立即采取分级防控。同时进行主动监测筛查(AST),包括对于鼻腔、口咽、痰液、尿路、肛周,创面等多部位的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监测培养,必要时在入住ICU期间定时复筛(如每周1次),并定期筛查医护工作人员以及工作环境。根据ASC动态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升级或降级防控。
2对ICU内常见感染部位实施目标性预防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各部位感染的发生在采取分级防控措施基础上,同时对入住ICU的患者及时启动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相关防控措施,直至患者转出ICU。通过整合并实施分级防控交叉感染联合常见感染部位的目标性预防的综合策略,以减少ICU患者耐药菌的交叉传播和降低各部位感染发生率,从而整体上达到控制ICU感染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提高ICU患者的生存率。
(来源《医师报》)
[分享与收藏]
轻点右上角的“箭头”或“三个点”,可以把今日的文章“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腾讯微博”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