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壳菌属是自然界常见的真菌,一般生长在砾岩地带的土壤或植株残体中,菌丝外观类似绳索。临床上,毛壳菌属感染后出现症状的病例较为罕见。
近期来自印度的Vasudevan教授报道了1例毛壳菌属致皮下感染,并累及胸腔的病例,刊登在ClinicalandExperimentalDermatology杂志。
基本病史
患者男性,47岁,左上臂、左肩及邻近的左胸和上背部多发性肿块10年余。起初为左上臂孤立性小结节,呈黑色突起,2月后结节逐渐增大,无角栓排出。随后,类似皮损逐渐累及左臂,左肩以及左上胸部。
皮损起因不明,无局部外伤史。患者为农民,经常接触谷物及肥料,发病2月前曾感觉左臂抬起及颈部活动困难,其他病史包括2型糖尿病史。
图1.患者皮损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示全身健康状态良好,左上胸部及邻近的左上臂、左肩和上背部多发性结节、溃疡,伴条索状瘘管窦道形成(图1所示),受累皮肤呈轻度红斑水肿,触之较硬,有清澈透亮液体流出,未发现角栓。
愈合后皮损呈增生性瘢痕,零散分布在在活动性结节溃疡之间。血常规检查示血糖水平升高,余未见异常。
皮损处脓液刮取检查观察到真菌菌丝,组织活检示真皮层致密的肉芽组织,伴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其他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图2.皮损组织活检镜检结果及真菌培养结果
高倍镜下发现真菌球状菌体呈松散的纤维样排列,Splendore–Hoeppli现象阳性(图2a所示),PAS染色和Grocott-Gomori六胺银高温染色证实为真菌(图2b所示),经琼脂基培养确定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sp株(图2c所示),乳酸酚蓝染色示典型毛发样闭囊壳及散发出来的孢子(图2d所示)。
图3.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
胸部X线片及CT检查示左上胸壁一软组织肿块,肿块尺寸42mmx32mmx31mm,并累及胸腔内左肺心尖区(图3a,3b所示),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并在锁骨下静脉近端发现血栓形成(图3c,3d所示)。包括主动脉、上腔静脉、气管、食管等纵隔内组织器官未见异常。
治疗
患者经口服伊曲康唑mg/次、1日2次治疗后,皮损症状明显改观。与呼吸科、胸外科医生会诊后,嘱患者抗真菌继续保守治疗。
病例学习
毛壳菌属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致病形式为机体对其二次代谢产物的过敏效应。
确诊试验为真菌培养,其特征为适宜温度37℃-42℃,14-21d内生长迅速,菌体呈白色至浅黄色,分泌物起初呈粉红色后逐渐变棕色,子囊壳开口直径-μm,刚毛薄壁弯曲,顶端有单一的囊孢子口。
临床上,毛壳菌属致胸壁受累需要与曲霉菌属所致的肺部感染相鉴别。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感染较为敏感,其他药物还包括氟康唑、酮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等。
本文来自丁香园。
最新的研究进展、典型的病例分析、新鲜热辣的PPT尽在「皮肤时间」哪里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