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感控科王煜
编辑:江宁
手术部位感染分为浅表、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及器官(或腔隙)感染。
浅表手术切口感染
浅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脂肪液化通常见于肥胖病人或脂肪丰富部位;切口有脂肪滴及少于坏死组织;局部无明显炎症反应;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粒;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正常。一般局部分泌物涂片有较多脓细胞者为感染;较多脂肪球而脓细胞不多者为脂肪液化。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兔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表浅切口无炎症表现,虽培养有菌生长,也不列为切口感染。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深部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液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器官(或腔隙)感染
器官(或腔隙)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有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4、手术操作医院感染;
5、病原学诊断应是多次分泌物培养或定量培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或血液培养与分泌物培养出同一病原微生物。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执行标准》
典型病例分析:
大肠埃希菌Ⅱ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
(一)原发病病历摘要
患者男,79岁,主因上腹痛半年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阵发性隐痛,餐后为著,伴有头晕、乏力、食欲缺乏。无腹胀、腹泻,无恶心、呕吐、黑便,无发热.黄疸。服“胃药”(具体不详)无好转。半年来,疼痛加重,于某院门诊检查胃镜提示:“胃巨大溃疡,癌可能”。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10年,口服降压药物控制在/80mmHg。糖尿病3年,口服甲福明0.5g,tid,血糖控制欠佳,最高血糖为20mmol/L。3年前患脑梗死,无明显后遗症。前列腺增生,未治疗。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
个人史:曾吸烟,已戒烟30年。曾饮酒,已戒酒30年。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家族无相关疾病。
体格检查:体温36℃,心率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70mmHg,体重75kg。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
辅助检查结果:胃镜示胃小弯侧近胃窦部巨大溃疡。血常规:Hb9g/dL。大便潜血阳性。
入院诊断:胃溃疡,贫血,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前列腺增生。
入院后原发病主要治疗过程: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术前肠道准备,入院第6天于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探查术。术前行胃肠道准备,术前48小时进流质饮食,术前24小时禁食,口服甲硝唑,0.4g×3次。ASA评估:Ⅱ级。手术开始前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3.75g,静脉注射;奥硝唑0.5g,静脉注射。术中切开胃腔,发现胃内肿物外侵胰腺,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取病变部位送检,术中病理回报:低分化腺癌。逐层缝合腹壁,未留置引流管。手术操作轻柔,止血严格;皮下及皮肤为间断丝线缝合,张力适中。手术时间为分钟。术后入ICU,补液、抗感染、呼吸机支持、营养支持治疗。术后1天转回普通病房。
(二)医院感染发生、发展过程描述及分析
1、医院感染发生及演变过程患者术后第1天,诉切口疼痛。医师检查伤口见伤口周围略压痛,无红肿。术后第2~5天,患者仍诉伤口疼痛,医师反复检查伤口,有压痛,无红肿,无渗出,体温正常。术后第6天发现伤口周围皮温升高,无红肿、无渗出。检查切口有波动感,遂将伤口切开,见大量咖啡色混浊液体流出,给予盐水纱条引流。换药3天,即术后第9天,伤口渗出减少,但引流条上可见黄色浓苔,伤口大纱垫浸透。细菌培养,回报为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头孢吡肟耐药,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米卡星、哌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敏感。给予患者每日2次换药,保持伤口渗出引流通畅,同时更换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3.59g,静脉注射,bid,持续5天,伤口渗出较前减少。术后20天伤口清洁,基底部肉芽组织新鲜,改为每日1次换药。术后55天伤口瘢痕愈合。术后57天患者出院。
2、医院感染诊断Ⅱ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大肠埃希菌)
3、医院感染特点与分析
(1)该患者为高龄男性,原发疾病为消化道恶性肿瘤伴失血性贫血,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且平素血糖控制欠佳,并有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病病史,加之体形肥胖,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2)就手术而言,患者因胃癌行开腹探查手术,术中需切开胃腔,其手术切口类型属于清洁-污染切口(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受到污染的几率明显增高。因失去根治术机会,仅做了探查和活检手术。手术本身并不复杂,但术中由于等待冰冻结果以及与家属沟通等,手术时间偏长(分钟),对于有糖尿病的高龄肥胖患者,其本身的免疫功能和组织修复功能明显受损,存在着相当高的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3)腹部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占71.11%。从该患者手术感染的部位分离出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也符合来自胃肠道感染病原菌的特征,提示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径。
(4)围术期的营养支持、贫血的纠正、抗菌药物应用以及在ICU的住院时间等都于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有关。本患者术后住ICU1天,围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3.75g、奥硝唑0.5g,参照后来的药敏结果,尽管属于敏感药物,但仍难以阻止SSI的发生,说明不能单纯依靠抗菌药物预防SSI。
医院感染控制
岂止于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控制:推送最为专业的感染和感控知识,发布全国感控工作动态,医院感控工作经验!欢迎广大医护人员向我们积极投稿,展示本院工作风采!投稿邮箱:
qq.白癫风初期表现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