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52.html
专家共识▍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
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近年开始临床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降钙素原(PCT)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的前体物质。生理情况下,PCT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分泌。在细菌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及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在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6等作用下合成分泌大量的PCT,导致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
常用的检测方法、动态变化及干扰药物:目前PCT可通过定量、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检测(表1)。定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荧光法的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和精密度均较高。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电化学发光法是全自动检测,检测通量高,检测时间短。而酶联免疫荧光法为半自动检测,检测通量较低,单次检测的时间相对较长。半定量的检测方法主要为胶体金比色法(BRAHMSPCT-Q-半定量快速实验),半定量PCT操作简单、报告结果快、不需特殊仪器,但易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接近阳性临界值时结果较难判断。定性检测的方法主要为免疫层析法,常用于床旁检测(POCT),其特点是机器小型便捷,样本周转时间短,但该方法的精密度相对较低。
PCT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早期(2~3h)即可升高,感染后12~24h达到高峰,PCT浓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感染消失后恢复正常,因此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发热、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等疾病中,PCT浓度不增加或仅轻度增加,因此也可用于发热等疑似感染的鉴别诊断。PCT的检测结果可受到某些药物的干扰:如OKT3、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及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药物可引起内源性细胞因子的急剧改变而导致PCT增高;其他一些药物如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肝素和呋塞米等,只有在大于常规治疗剂量时才有可能引起PCT的增高。常见可以影响CRP、末梢血白细胞等炎症指标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并不会引起PCT浓度的变化。
对全身与局部感染的诊断价值:PCT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年美国危重症医学会和感染疾病学会提出,可将PCT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其他炎症反应状态的诊断标志物。年我国发表了由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制定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文中提到可将PCT作为诊断脓毒症和识别严重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当PCT浓度升至2~10μg/L时,很可能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当PCT浓度超过10μg/L时,高度提示为严重细菌性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并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脓毒性休克的患者PCT水平可高达4~45μg/L。
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年的"欧洲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管理指南"中推荐PCT可以用于评估CAP患者的病情,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
我国年制定的"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提到,当PCT浓度在0.05~0.50μg/L时,患者无或仅有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为局部炎症或局部感染;当PCT浓度在0.5~2.0μg/L时,提示中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存在感染,也可能为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心源性休克等所致。PCT在其他局部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中增高往往不明显,但对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对判定脓毒症预后及决定抗感染疗程的意义:动态监测PCT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h后循环中PCT水平可降低50%。PCT降低的程度和存活率升高正相关,PCT水平持续增高或居高不下者提示预后不良。据统计分析,脓毒症患者PCT在72h内下降80%,其病死率的阴性预测值约为90%,经治疗后PCT仍继续增高或不下降时,对病死率的阳性预测值可达50%。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PCT可能不适用判断围手术期腹腔感染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除细菌感染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外,PCT也可用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年由美国胸科学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共同颁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中建议,医院获得性肺炎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时,推荐仅依靠临床标准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但推荐通过临床标准联合PCT测定来指导抗生素的停用。
其他:PCT对鉴别发热患者的病因及病原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细菌感染时内毒素或IL(如IL-1β)等增高可引起PCT的增高。在病毒感染时,机体干扰素-γ增高,会降低IL-1β对PCT的上调作用,故可用PCT值来粗略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对真菌感染,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危重侵袭性真菌感染时PCT可以轻中度增高,一般在1μg/L左右,但纳入这项荟萃分析的研究病例数较少。也有研究提到不同病原体所致脓毒症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PCT增高比革兰阳性菌感染时更显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如炎症性肠病、颞动脉炎、结节性动脉炎、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痛风等),虽然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多,但PCT一般不会增高。但韦格纳肉芽肿的患者,没有合并感染时PCT也可增高至1μg/L,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CT也有轻度增高。在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否合并感染时,PCT比CRP更有意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发热,PCT可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标志物,用来鉴别是狼疮活动还是继发细菌感染,当PCT≥0.5μg/L时强烈提示合并细菌感染,但PCT未增高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
临床常见可引起PCT增高的非感染性疾病有胰腺炎、缺血性肠病、肺水肿、严重创伤、手术、热休克及甲状腺髓样癌等。终末期肾病患者PCT增高,可能与生物标志物的清除下降有关。
PCT是目前临床常用且参考意义较大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但仅用PCT来鉴别感染与否并不可靠。目前主要用于全身重症细菌感染的诊断,也可根据其动态变化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并指导抗菌药物治疗的启动及停用。PCT在局灶性感染中往往正常或仅有轻度增高,因此不能作为细菌感染的唯一判断标准。但PCT在一些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中往往不会增高,因此可以作为发热的病原学及病因学判断的辅助指标。与其他标志物同样,在应用中也要注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一起进行动态评价。
IL-6
IL-6是固有免疫系统对损伤和感染最初反应所表达的重要细胞因子,可促进肝脏产生急性阶段反应物如CRP,同时也可刺激和改变骨髓细胞,产生更多的多形核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细菌感染后IL-6水平迅速升高,可在2h达高峰,其升高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但IL-6用来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特异性不如PCT和CRP。某些非感染状态下也可以出现IL-6升高,如手术、创伤、无菌性急性胰腺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IL-6也可用来评价感染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当IL-μg/L时提示预后不良。动态观察IL-6水平也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但其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
IL-6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检测方法。前者因操作复杂、周期长且需细胞培养等,目前已较少用。后者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健康人血清中IL-6含量极低,各地报道的正常参考值因所采用的方法和实验条件不同而差异较大,因此各实验室自己正常参考值的确定十分重要。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肺炎链球菌尿抗原
肺炎链球菌是CAP的最重要致病细菌,属难培养的"苛养菌"之一。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阳性率低、周期长,再加上使用抗生素后阳性率更低等因素限制了其诊断价值。用体外快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测定患者尿液肺炎链球菌抗原,可作为肺炎链球菌肺炎的辅助诊断。
尿抗原检测法操作简单、快速,且特异性较高,不受初始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此外,当肺炎患者合并其他器官肺炎链球菌感染时,也可针对相应感染部位的体液,如胸腔积液、脑脊液等进行抗原检测,以提高检出率。该方法的缺陷是感染肺炎链球菌后该抗原持续存在,3个月后浓缩尿检测仍为阳性,最长可维持1年以上,既往发生过肺炎链球菌感染者可能出现假阳性,因此不适用于复发病例的检测,也较难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
嗜肺军团菌尿抗原
军团菌属种类繁多,目前已确认的有52种,70多个血清型,我国军团菌肺炎以LP1和LP6为主。军团菌感染患者的尿液中可排出一种具有热稳定性及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抗原,其在尿液中的浓度是血清中的30~倍。尿抗原可在发病1d内即被检测到,大约可在体内持续存在至有效抗菌治疗的数日或数周后。因此,可通过测定尿抗原来实现军团菌感染的快速、早期诊断。
军团菌体外培养困难,阳性率极低,目前尿抗原检测法是国外诊断军团菌肺炎的一线方法,年的荷兰成人CAP指南中甚至建议所有的重症CAP患者,在入院后均应检测军团菌尿抗原。该方法准确性较好,其诊断LP1型军团菌感染的敏感度为80%~90%,特异度99.5%。其敏感度还可能与患者感染类型有关,如旅游相关性、医院获得性军团菌感染患者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4%、76%~87%和44%~46%。军团菌尿抗原阳性与否也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轻症患者尿抗原敏感度为40%~53%,而重症患者的敏感度可达88%~%。用浓缩的尿标本可提高检测的敏感度。
尿抗原检测法的缺点在于目前仅限于诊断LP1型军团菌,有文献报道在用来检测其他菌种及血清型时其敏感度可下降至29%~31%,可能会导致漏诊。此外,部分患者抗原转阴时间过长,不能确定是新近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可能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一些新的特异性标志物对细菌感染或脓毒症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TREM-1)、肾上腺髓质素(ADM)、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sCD14亚型(Presepsin)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等被认为是较有价值的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将来有可能应用到临床。
TREM-1
TREM-1是与感染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成员之一,sTREM-1是其可溶性形式。sTREM-1在急性炎症反应时在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表达,释放于血液或体液,出现早,半衰期较短。其增高可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胸腔积液、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脓毒血症等患者;而在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中很少或者不表达,提示其可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较特异的指标。
Gibot等发现,通过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TERM-1水平鉴别诊断细菌或真菌性肺炎的敏感度达98%,特异度为90%,是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血浆中sTREM-1诊断ICU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度达96%,特异度为89%,阳性似然比为8.6,阴性似然比为0.21。Jiyong等对—年中7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sTREM-1诊断细菌感染总体的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6%,阳性似然比为5.66,阴性似然比为0.21,诊断优势比达26.35。但sTREM-1对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仅为18%,可能在于尿液形成过程中被稀释并清除导致浓度减低,因此不适于泌尿系统感染的筛查性诊断。此外,感染患者sTREM-1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Dimopoulou等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sTREM-1水平显著高于无休克的脓毒症患者,若以ng/L作为临界浓度,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比值比达4.53。最近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感染患者中sTREM-1水平升高者的病死率是未增高者的2.54倍。另有研究结果显示,sTREM-1在脓胸、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及漏出性胸腔积液。
虽然许多研究结果证实sTREM-1与感染特异相关,但也有研究认为它作为感染严重程度的特异性标志物仍存在争议。近年来又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胰腺炎、慢阻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心脏及腹部的外科手术、早期烧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炎症性肠病等患者中sTREM-1水平也会增高。
总之,sTREM-1在感染的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指导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但仍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一种新的舒血管活性多肽,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具有抗感染和炎症调节的作用。但ADM本身生成后迅速从循环中清除,因此检测困难。ADM起源于一个较大的前体肽,该前体肽经剪切后形成多个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片段,称为ADM前体中段(pro-ADM),其在血液循环中较ADM稳定,可直接反映迅速减弱的ADM活性肽水平。
Christ-Crain等报道pro-ADM可作为脓毒症的预测标志物,危重患者从无感染发展到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体内pro-AMD会逐渐升高;以3.9μg/L作为临界值,其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7.8%,诊断准确性优于CRP和PCT。最近一项关于恶性血液病发热患者的研究报道,与PCT相比,pro-ADM在局部细菌感染患者中也明显增高,通过测定pro-ADM水平可预测局部细菌感染和区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脓毒症患者。此外,pro-ADM也可作为重症感染患者风险评估和预后的有效标志物之一,脓毒症死亡组患者的pro-ADM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其用来预测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1,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Ⅱ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结果类似。Bello等发现,CAP患者体内pro-ADM水平与PSI评分和CURB-65评分呈正相关,是预测CAP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suPAR
suPAR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可溶形式。生理条件下,uPAR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中表达,在细胞活化、迁移、黏附及渗出中起重要作用。当炎症刺激时,suPAR可从细胞表面裂解释放到体液中,血浆、尿液、脑脊液、BALF、腹水及胸腔积液中均可检测到。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suPAR作为一种新型标志物,其水平高低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及预后评估密切相关,如某些肿瘤、感染性疾病、亚临床器官损害及某些慢性疾病等。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提示,suPAR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时,血浆中suPAR浓度越高,脓毒症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风险越大。Backes等对suPAR在全身感染或炎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评价后发现,suPAR水平对于危重脓毒症、SIRS以及菌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并不高,但其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器官功能障碍及病死率等的价值确实优于传统生物标志物(包括CRP及PCT等)。
总之,suPAR作为单一生物标志物,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并不优于其他传统的指标,但其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是明确的。随着越来越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suPAR作为一个可以用来辅助诊断,特别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新型标志物,可能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sCD14亚型
CD14是脂多糖-脂多糖结合蛋白复合体的受体,可将内毒素信号下传,逐渐激活下游一系列酪氨酸蛋白激酶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最后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γ-干扰素、IL-1β、IL-8和IL-6等的释放。CD14分为膜结合性(mCD14)和可溶性(sCD14)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表达在单核和巨噬细胞表面,对脂多糖有高亲和力;后者分布于血浆中,由mCD14脱落或细胞分泌产生,最近因发现sCD14亚型与脓毒症相关,故命名为Presepsin。
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患者血中Presepsin的浓度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重度脓毒症患者显著高于普通脓毒症患者。最近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Presepsin诊断脓毒症的总体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78%,显著高于PCT、CRP和IL-6等临床常用的脓毒症标志物。PCT一般在感染后4h开始升高,峰值多出现在1d后,Presepsin在脓毒症时升高可能更早、速度更快。动物脓毒症模型结果提示,感染2h后Presepsin开始升高,3h达峰值,4~8h下降,提示其在脓毒症早期快速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Presepsin不仅在脓毒症早期诊断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还可用来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Caironi等发现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中,死亡组入院第1天Presepsin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并且Presepsin水平和SOFA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均有相关性,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高于PCT。另一项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其评估发病30d内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显著优于IL-6、CRP和PCT,并且与APACHEⅡ和SOFA评分有显著相关。
因此,Presepsin作为一种新的脓毒症生物学标志物,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已有相关厂家研制出了专门用于定量检测全血或血浆中Presepsin浓度的测定仪,采用了化学发光酶联免疫的检测方法,测定时间只需21min,准确性和ELISA法相当。
LBP
LBP是一种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中的糖蛋白,可与细菌脂多糖的类脂A成分结合,催化脂多糖结合CD14,刺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等释放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介质,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及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引起SIRS、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LBP在健康人血中水平较低,当有微生物感染及炎症发生时,血清LBP浓度会迅速升高。
国内对80例ICU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LBP在脓毒症的诊断和预测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目前关于LBP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预测方面的意义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其价值。
上述各种生物标志物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应用价值见表2,在脓毒症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见表3。如表所示并没有任何一个新的单一的指标具备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尚需与白细胞总数及分类、CRP和PCT等相结合。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如法国Robriquet等发现CRP和PCT与患者体温结合提高了ICU感染的诊断率。Gibot等将CD64、PCT、sTREM-1联合起来建立脓毒症诊断评分,提高了对脓毒症的诊断效率。
糖尿病向皮肤发出的信号有哪些作者:佚名来源:健客社区
糖尿病已经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疾病了,糖尿病的发生都会有些征兆的。当你皮肤总是痒个不停,这或许是糖尿病向你发出的“信号”。内分泌科的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因为不明原因的反复皮肤感染来就诊时,才得知自己有糖尿病。那么,糖尿病向皮肤发出的信号有哪些?
糖尿病向皮肤发出的信号有哪些
一、皮肤瘙痒
由于早期糖尿病患者皮肤是细菌和真菌滋生之地,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女性患者主要是阴部瘙痒,挠抓伤了皮肤组织以后还会发生其他感染。
二、毛囊炎
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已经比正常人高,皮肤组织的含糖量也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毛囊炎。皮肤上会出现痱子样的炎症。这些痱子样的小疙瘩里面有脓液,触摸时会痛,把脓液排出后会愈合,但会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起毛囊周围炎,又叫做疖。
三、出汗多
由于糖代谢障碍,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异常,糖尿病患者皮肤潮湿多汗,动不动就汗流浃背。这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前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
四、感觉异常
四肢的皮肤时有麻木灼热感,也有人四肢疼痛,穿衣服和盖被子的时候疼的更厉害。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但有些患者出现感觉异常后仍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五、皮肤疱疹
糖尿病人身体抵抗力弱,皮肤容易感染。有的患者皮肤上会长水疱,里面有透明的浆液,多出现在手脚上。虽然水疱几周内就可愈合,但会反复出现。
以上的文章就是关于“糖尿病向皮肤发出的信号有哪些?”的一些介绍。可见,黄色结节、面色发红等也是糖尿病发出的皮肤“信号”,但这些在临床中不多见。专家提醒,如果发现皮肤出现以上异常,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早治疗。
血糖高和糖尿病是一回事吗糖尿病的危害
你知道高血糖不是糖尿病!糖尿病具有不同的特征,即血液中的高水平糖。很多人认为高血糖患有糖尿病,这是真的吗?糖尿病是高血糖吗?事实上,血糖水平高不一定是糖尿病,糖尿病却的前体,经常出现高血糖症状,朋友们应提高警惕!我们来看看有关糖尿病的知识。
首先,是糖尿病高血糖?
血糖被称为血糖,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葡萄糖。大多数在身体的各种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所以血糖应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保持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需求。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其特征在于高血糖症,其由相对缺乏绝对火力引起。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消瘦,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来一少”。确切地说,糖尿病是一种以缺乏胰岛素分泌活性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血糖症为特征的疾病。
糖尿病是高血糖吗?事实上,虽然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标准,但并不意味着高血糖水平就是糖尿病。例如,在下列情况下:过度激励,过度的身体活动,发烧,感染,严重出血,创伤,外科手术,麻醉,昏迷等,可导致血糖临时改变,例如增加的应激激素,葡萄糖耐量降低和血糖升高。
那么,血糖不高吗?医生解释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导致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在靶胰岛素组织的细胞的灵敏度的降低,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的作为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其中之一是高血糖。作为主要标志。
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危险不是高血糖水平,而是血液粘度增加。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有高血糖的症状,甲亢患者和癌症患者高血糖的症状高血糖的症状,没有血管栓塞,如冠状动脉心脏疾病,脑栓塞和闭塞性脉管炎。性并发症,因为这些原发疾病没有血液粘度增加的外观。
糖尿病不只是一个高水平血糖的问题,也是血糖水平的问题。事实上,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低血糖药物将血液中的糖转化为脂肪。这些血管壁上的脂肪堆积造成动脉硬化,这势必造成栓塞。换句话说,当血糖和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位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的危险发生,使患者糖尿病患者应加强他们的血糖和血脂的控制,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以防止损坏。
肿瘤标志物升高勿恐慌血液肿瘤标志物是判断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预后及选择方案的有力依据,但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要过于恐慌,因为在机体存在炎症、某些慢性疾病发作时,某些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上升,还需进一步检查来鉴别诊断。
肿瘤标志物升高未必是得了癌症
肿瘤标志物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产生(或)升高的、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通过人体的血液、体液、肿瘤组织或细胞可以检测到。
肿瘤标志物升高可能会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如AFP,除原发性肝癌外,怀孕、活动性肝炎和生殖系统肿瘤等都可能出现升高的情况;因检测仪器或试剂的不同,有时也会有假阳性现象的出现,具体情况要结合临床来确定。因此,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
并非每位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都高
很多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升高早于临床症状而引起人们的警惕,一些早期的病例因此得以发现,经过及时的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位癌症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增高。临床有些确诊的晚期卵巢癌病人CA一直正常,手术前后也没有明显变化。
有几类肿瘤标志物的敏感度比较高,如原发性肝癌中70%~90%有AFP升高,前列腺癌PSA总体阳性率约为70%。其有助于这两种肿瘤的早期发现,但是目前还没有%敏感的肿瘤标志物。
对于单项标志物轻度升高者,不用过于恐慌,可以定期复查监测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有条件的尽量复查全部的常用标志物,一旦体内有恶性肿瘤存在,可能会有几种标志物异常。如果复查后数值一直维持在参考值上限的临界水平,则意义不大。
但是有以下几类情况要特别重视:
一是单次检查升高特别明显,数倍于正常值的上限。
二是反复检查,数值动态持续升高。
三是有家族性遗传史肿瘤筛查时肿瘤标志物增高。
前两种情况先查该标志物最常见的某种疾病,如CA升高,可以先查有无胃肠道的疾病,若胃肠道没有异常,还需检查肝脏、食道、乳腺、妇科等。有家族性遗传史者如出现标志物升高,即便没有症状和体征,也必须复查和随访。对于60岁以上、有家庭肿瘤史、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肿瘤高发期的高危人群要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
肿瘤标志物可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
肿瘤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判断恶性肿瘤的疗效,成为选择治疗方案的有力依据之一。标志物的含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复发等息息相关。临床上一般会以初次治疗达到疗效后的标志物水平作为其特定的“个体参考值”,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来判断疗效。如果下降到参考值范围内或下降95%以上,提示治疗有效;如果下降但仍持续在参考值以上,提示有肿瘤残留和(或)转移;下降到参考值内一段时间后重新升高,则提示复发或转移。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医生及时为肿瘤病人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长期随医院
与可以同城检查互认的CT、B超等结果不同,建议需要随访的病医院或同一个临床实验室。因为目前肿瘤标志物的国际标准化尚未完善,医院使用不同方法、不同试剂检测同一项标志物时,其结果可能出现差异;不同生产商的检测试剂和仪器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也会有不同;试剂采用不同的抗体标记、不同的定标品、分析仪器选择性差异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所以,医院的检测结果往往缺乏可比性,长期随访监测标志物医院,以便医生更准确地作出判断。
颠覆常规!揭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胃癌新机制
来源:生物谷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让胃部中的干细胞更新过度运转。很多科学家之前已猜测干细胞周转在癌症产生中发挥着作用。通过证实胃部含有两种不同的对相同的驱动信号作出不同反应的干细胞群体,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组织可塑性机制,这就允许调整组织更新来应对细菌感染。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omalR-spondinorchestratesgastricepithelialstemcellsandglandhomeostasis”。
尽管人们长期以来就已认识到某些病毒能够通过将癌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DNA中来导致癌症,但是一些细菌也会导致癌症的事实一直是很难证实的。尽管如今清楚的是,大多数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相关联,但是其中的机制仍然是未知的。
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ThomasF.Meyer和他的同事们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种细菌,以及它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的变化。特别地,他们对在一种细胞发生快速替换的环境中如何能够诱导恶性肿瘤产生感到困惑。他们猜测答案可能在于在胃底腺中发现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持续地“自底向上”地替换剩余的细胞,而且它们是胃部中仅有的长寿细胞。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临床科学家MichaelSigal加入了Meyer团队,推翻了一个已深入人心的观念:幽门螺旋杆菌不仅感染即将脱落的胃上皮细胞,而且其中的一些细菌成功地侵入到胃底腺的深处,达到胃内壁中的干细胞区域。他们如今发现这些干细胞应对这种感染的途径确实是增加它们自己的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从而导致在患者中观察到的特征性的胃粘膜增厚。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转基因小鼠来追踪表达特定基因的细胞,以及它们的后代细胞。结果表明胃底腺含有两种不同的干细胞群体。这两种干细胞群体都对一种被称作Wnt的信号分子作出反应。在很多成体组织中,Wnt都维持着干细胞周转。关键的是,他们发现直接位于胃底腺下的结缔组织层中的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产生第二种干细胞驱动信号,即R-spondin。这两种干细胞群体对R-spondin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们证实正是这个信号控制着这两种干细胞群体对幽门螺旋杆菌作出的反应:在感染之后,这个信号大量产生,沉默更慢周转的干细胞群体,并且让更快周转的干细胞群体过度活跃。
这些发现让人们日益意识到慢性细菌感染是癌症的强力促进者。Sigal说,“我们的发现表明一种感染性细菌能够增加干细胞周转。鉴于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终生感染,干细胞分裂的持续增加可能足以解释着观察到的致癌风险增加。”Meyer补充道,“我们的新发现阐明了慢性细菌感染干扰组织功能的新方式,而且为细菌如何可能增加癌症风险提供宝贵的线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