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一位护士小姐妹在面对完成高压造影返回病房的患者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打造影剂的部位有没有“爆”掉,或者有没有发生外渗。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之所以要如此谨慎,主要是由于造影剂本身具有高浓度、高渗透压、高粘滞度等物理特性,并且需要高流速、高压力、大剂量进行输注,因此很容易在输注过程中出现外渗。
而当外渗发生后,会引起软组织缺损,继发性伤口感染、脓肿、组织粘连,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不仅增加了患者伤痛,造成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费用增多等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抢救进度,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耐高压型输注产品
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变得
十分重要。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国际上对耐高压PICC的定义是什么:
耐高压PICC指已被批准可用于成人和儿童高压对比剂注射的PICC,一般为紫色。具体可参考导管接口处的标记(一般为5ml/s和PSI),以确定最大注射速率并选择正确的管腔进行动力注入。[1]
而在今年9月13日发布的《碘对比剂静脉注射护理实践手册》中也明确指出:CT增强检查高压注射碘对比剂时,特别是遇到危急重症或者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中心血管通路是一条输注途径,且输液工具的选择必须为耐高压型。
而PICC作为可满足患者中长期输液需求的输液工具,广泛使用于肿瘤及急重症相关科室,是影像科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装置之一。而且经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耐高压型PICC的优点主要包括[2,3]:
NO.1?
检查前无须进行血管穿刺操作能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等待时间
NO.2?
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
NO.3?
中心静脉的血流快,造影剂可更快到达需要检测的部位
NO.4
减少伪影,提高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
那如何评估患者带的是不是耐高压型PICC呢?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评估,根据《手册》总结,经PICC导管耐高压输注碘对比剂需要满足以下条件[4]:
01
选择带有耐高压标志的PICC导管及紫色导管耐高压型PICC,连接紫色或标注5ml/s和PSI的腔进行输注
02
输注前明确PICC导管无堵管、感染等并发症,功能良好,无破损等异常
03
确认穿刺点局部及穿刺侧手臂无红、肿、热、痛等不适,且功能正常,导管的刻度正确,检查畅通以回抽见血至透明延长管并可顺畅地推注生理盐水为标准
04
使用单腔或多腔PICC进行高压注射,在开始注射碘对比剂前应最终定位确认所有端口的开口在血管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