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的小腿恐怕保不住,后半生就离不开拐杖了。”日前,在医院骨科完成了左胫骨外固定支架取出术及左腓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后,九江市民李先生对聂涛副主任不胜感激。
据了解,李先生三年前因车祸导致左小腿严重损伤,医院花费了十几万元的医疗费后,李先生不但左小腿的大段骨缺损没有修复,还发生了严重的感染和大面积的皮肤坏死,每天发出阵阵的恶臭,每次换药隔壁病房的病友都被熏得无法忍受,医生一直建议他尽早截肢。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先生得知一附院骨科副主任聂涛运用“骨搬移技术”治疗这类严重骨缺损病人已经十分成熟,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随后,李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一附院骨科,经过“骨搬移”手术,他不仅保住了左腿,现在已经完全回归到正常工作生活中去。“来一附院前,医院治疗了半年多时间,但在一附院仅仅住院10天就消灭了恶臭的创面,出院后自己在家都可以轻松调整‘骨搬移’支架,最后仅仅花费2万余元就获得了成功的治疗。”李先生告诉记者。
福音“骨搬移”避免患者截肢
近年来,交通事故导致的高能量损伤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大段骨缺损、骨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等一些列问题时刻困扰着骨科医生,骨缺损是治疗的核心,同时也是治疗的最难点。
据了解,传统的骨缺损治疗需取腓骨、髂骨等自体骨进行移植,简单来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人体的块骨头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因此这种方法并发症多、失败率高、效果差、费用高,经常出现‘西墙修补失败而东墙已倒’的情况,并且这种方法对长段的骨缺损毫无办法。”聂涛介绍说。
“而‘骨搬移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骨缺损问题。该技术是膜内成骨,简单来说,就是将骨干截断,再采用特制的牵引装置固定两端,然后逐步施加拉力将截断骨缓慢牵拉(每天1毫米),激发人体骨组织再生潜能,使截骨间隙之间形成新骨,达到骨再生的目的。”据聂涛介绍,“骨搬移技术”巧妙地利用了骨生物力学特性,是20世纪骨科领域的里程碑式进步,这一手术方式损伤小、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患者可回家自己进行调整,成为骨缺损特别是长段骨缺损患者的福音。
自从一附院骨科开展了“骨搬移技术”,因长段骨缺损导致的截肢手术大大减少,今年上半年尚未出现一例。据了解,聂涛运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病人中,最长的骨缺损达到了22cm。该病人因被“后八轮汽车”碾压并拖行了一段距离而导致小腿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全部撕脱坏死,并且骨缺损也达到了难以想象的22公分。
病人在来一附院医院辗转数月,高热、下肢大面积软组织坏死、骨外露,所有的医生的都建议截肢,否则随时有因全身感染而死亡。“我内心深知截肢对于一个15岁的小女孩意味着什么!”聂涛评估病人情况后,告知病人家属保肢可能还有一线生机,经过三次关键的手术后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并且骨缺损和软组织坏死最终得以治愈。
延伸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据了解,除长段的骨缺损外,高能量损伤增多还带来了另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慢性骨髓炎。按传统的治疗理念,面对这类疾病一般使用的是反复开槽清创,一般治疗周期要达到数月甚至几年,给病人的心理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聂涛在总结“骨搬移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经验后,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种极为“激进”的治疗方式:将骨髓炎节段的骨质全部切除,人工造成一个骨缺损的状态,再借助“骨搬移技术”进行修复,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随着运用‘骨搬移’治疗骨缺损和慢性骨髓炎病例数不断增加,手术技术得到逐渐提高,该项技术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临床理念。”聂涛在大量临床手术中发现,“骨搬移”的灵魂是通过缓慢的牵拉,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运动系统组织有极强的可塑性,“骨搬移”技术一定还可以解决其他临床问题。
恰逢这时,一例3个月的陈旧性胫腓骨骨折的病人引起了聂涛的注意。该病人因骨折端明显错位重叠而导致下肢严重短缩,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术中暴力牵引,极容易损伤神经血管,故经常需短缩肢体导致双下肢不等长。聂涛根据骨骼和软组织可塑性强的特点,运用骨搬移的理念,用每天1mm的力量逐渐将错位重叠的骨折端牵开,并最终进行接骨板固定从而获得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拓宽巧妙解决多种临床问题
幸运不会光顾每一个人,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却总是幸运的。跟随聂涛查房时,记者发现,发现作为带组组长,聂主任组上的病人数长期在50人以上,每年的手术量在台左右,医院的整个骨科手术量相当。但就是在如此繁忙的临床工作情况下,聂涛不断对自己所做的骨搬移手术进行总结、思考,并逐渐将其从一种方法提升为一种技术、一种理论,最终升华为一种临床理念,颠覆了很多传统骨科治疗理念。
今年3月,聂涛接诊了一个15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前臂有一个先天性畸形,即前臂尺桡骨中的桡骨向近端偏心生长,并逐渐增大,因压迫原因局部皮肤已经开始坏死,医院都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聂涛仔细评估后,发现运用“骨搬移理念“可以解决,即用每天1毫米的力量逐渐将突出的桡骨头回纳。截至记者发稿时,该病人的畸形已经治愈,并在进行功能锻炼。
记者采访过程中,在骨科病房发现了一种横向的骨搬移装置。据介绍,这种装置是针对糖尿病足治疗的,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传统的方法只能截肢。“但通过横向骨搬移装置每天1mm的缓慢拉伸,血管得以再生,改善远端的血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重建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而手术费用却大大低于一般治疗方法。”聂涛介绍说。
“骨搬移”每天的速度是1毫米,但就是这不起眼的1毫米,竟被聂涛演绎成了传奇。
(记者蔡元刚)
北京中科白癜风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